n127996

标签: 清明节

1982年8月,第六机床厂供销科职员陈掖贤几天没来上班,也没有请假。同事担心他,

1982年8月,第六机床厂供销科职员陈掖贤几天没来上班,也没有请假。同事担心他,

1982年8月,第六机床厂供销科职员陈掖贤几天没来上班,也没有请假。同事担心他,去到他家里看望,闻到一股浓重的臭味。打开房门一看,只见“陈掖贤已经上吊多日”,家里一贫如洗。桌上搁着半碗结冰碴的玉米糊,床底下塞满空二锅头瓶子,抽屉里就剩三毛钱和皱巴巴的烈士证书——抗日英雄赵一曼儿子的家当,加起来不值二十块。厂领导捏着鼻子来收尸,发现他棉袄内衬缝着张字条:“妈,他们拿你的名字换锦旗,我连买风湿膏的钱都没有。”更荒诞的是两个月前,厂里刚组织过“学赵一曼精神”演讲比赛,工会主席用本该发给陈掖贤的困难补助金,给会场买了三十盆塑料花。这出悲剧早埋着伏笔。烈士家属每个月八块五补助金,厂财务拖了三年不发,陈掖贤蹲在会计室门口啃冷馒头讨钱,出纳甩他一句“英雄后代要讲觉悟”。他肺痨咳血去厂医院开药,院长板着脸训人:“别打着烈士旗号占公家便宜!”可档案里白纸黑字记着:厂里用“赵一曼独子”名义申请到特殊钢材配额,倒手卖出赚了七万,这笔钱够养活三百个陈掖贤。戳开某些人的脸皮比戳窗户纸还容易。市里年年清明节喊“告慰英烈”,赵一曼纪念馆翻修花八十万,亲儿子死时穿的破棉裤露出发黑的棉絮;电视台拍《永不消逝的电波》请专家座谈,坐而论道的嘉宾正是当年克扣陈掖贤工资的厂长,现在摇身变红色文化顾问。最恶心的是遗体火化那天的闹剧——火葬场张口要二十六块焚化费,厂领导从陈掖贤裤兜摸出钢镚儿凑数,烈士证书垫在尸身底下当燃料烧成灰,说是“省张裹尸布”。我特别想往那些镀金招牌上泼红漆。赵一曼受刑的视频现在当成爱国教材播,可当年她儿子自杀前写的七封求助信,全被信访办归为“精神病材料”存档;博物馆玻璃柜供着赵一曼的破棉袄,陈掖贤生前申请换双劳保鞋的单子贴着“不予批准”扔垃圾桶。某些人把烈士血肉熬成鸡汤给群众灌,轮到养活英雄骨肉时,手抖得连粒米都舍不得撒。所谓“红色基因传承”早被蛀空了芯子。您看学区房广告敢写“毗邻烈士陵园”,没见哪个开发商给烈属留套房;网红穿仿制军装拍短视频涨粉百万,陈掖贤的墓碑至今埋在荒坡野草里找不见。真要惦记英雄,先扒拉扒拉自己良心:上次转发烈士海报是不是只为凑朋友圈正能量指标?基层烈属低保户挨欺负的时候,您可曾打过一个举报电话?陈掖贤火化单上写着“无名尸”三个字。二十年后赵一曼孙子从海外回国寻亲,在火葬场骨灰存放处缴费单上才看到爷爷的名字——标价二十六块钱的忠烈血脉,不及纪念馆里复制件相框的零头。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

2013年,原工兵一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韩维民,去麻栗坡烈士陵园给战友王悦发扫墓,负责管理的张所长告诉他:“王悦发同志牺牲29年,一个来扫墓的家人都没有,真可怜!”2013年清明节那天,以前当过工兵一团政治处宣传干事的韩维民,特意跑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去给他的战友王悦发扫墓。到了那儿,他听到了一件让人心里头怪不是滋味的事儿:王悦发这哥们儿,1984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牺牲了,结果这29年来,居然没有一个亲人来给他上过坟。这话听了,像根针扎在心里,生疼!王悦发啊,老韩的战友,活生生的人,为国家豁出命去了。29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麻栗坡的风霜雨雪,就这么冷冷清清地盖在他墓碑上?张所长那句话,“真可怜”,听着软刀子割肉,疼的不是人没了,是人没了,还被彻底忘了根!问题明摆在这儿。王悦发为啥没亲人来?不是亲戚无情,是骨肉离散太久!打听出来,他黑龙江老家就剩个妹妹,当年哥走时还是个小不点,连路都不认识。后来信件断了,联系没了,妹妹想找哥,就像大海捞针。这事儿揪心就揪心在,我们的烈士信息体系是纸糊的吗?牺牲了,名字刻上碑就算完事了?家里的孤儿寡母找不着人,咋办?没人管了吗?老韩他们部队是王悦发的家,部队管善后的部门是干啥吃的?29年啊,愣是没个人帮着烈士家里接上头?这算不算对牺牲战士的另一种背叛?每次清明,报纸电视都讲英雄故事,催人泪下。可王悦发的墓前,荒了多少个春天?英雄不能只在纪念日当摆设,平时就该把他的亲人、他的根,紧紧连在一起!部队和地方之间,那些烈士档案资料,是传家宝还是锁进了抽屉睡大觉?但凡信息畅通点,那张证明地址的小纸条能早点到他妹妹手里,何至于让一个烈士在地下孤单近三十年?这事儿太打脸了,拍着胸脯喊尊崇英雄,落到实处就泄了气?制度上的断裂带,活生生把烈士和他血脉相连的亲人,隔成了陌生人。说到底,王悦发的孤独不是个例,只是碰巧被老韩撞见了。麻栗坡上千座墓碑,还有多少王悦发无声地躺着?老韩买烟代替家人祭奠,这情谊真,可也真叫人心酸。英雄流血牺牲,不能到末了换来家人对着空名册茫然无措,连该去哪个山头哭都不知道。这事儿摆出来,就是要问问:我们口口声声说的“不忘”,到底用了几分真心?是不是该有人担起责任,把散落的信息串起来,让每一位烈士,在九泉之下能真正等到迟来的那一声“家里人来看你了”?别再让制度和流程的冷漠,寒了地上人的心,也冷了地下英雄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