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27996

1978年,上海知青李明为了返城,狠心和农村妻子提出离婚,他走那天妻子跪地哀求:

1978年,上海知青李明为了返城,狠心和农村妻子提出离婚,他走那天妻子跪地哀求:“带上我和女儿吧!”可李明却说:“咱们到头了……”

1969年,上海青年李明响应号召,离开繁华都市,来到偏远农村插队落户。

出发前,母亲反复叮嘱他,在农村好好锻炼,但切记与当地姑娘保持距离。

李明也向母亲保证,自己终究是要回城的。

在农村的日子里,李明积极参加劳动,还利用闲暇为村里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李老师”。

村支书的女儿雪梅,一个眉清目秀、勤劳善良的姑娘,对这位来自大城市的青年充满了敬佩,经常主动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两人接触多了,李明也逐渐发现了雪梅身上的闪光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年轻人互生情愫,李明将母亲的告诫抛在脑后,向雪梅表白了心意。

雪梅也早已倾心于他,两人私下确定了恋爱关系。

雪梅的父亲得知后,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他看得明白,知青终归是要走的。

但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雪梅坚信李明的话,认为他即使回城也会带上自己。

情到浓时,两人逾越了界限,不久后雪梅怀孕了。

李明决定负责,与雪梅结婚。这个决定引发了与母亲激烈的争吵,但李明当时心意已决。

婚后,两人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并迎来了女儿的降生。

雪梅感到无比满足,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生活。

然而,时代的浪潮再次翻涌。1978年,国家政策调整,下乡知青开始大规模返城。

李明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催促他尽快回上海,家里已经为他铺好了路,但信中明确要求:绝不能带上农村的妻子和女儿。

这封信让李明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一方面是同批知青纷纷返城的现实和家中安排好的前程,另一方面是结发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以及可能背负的骂名。那段时间,内心的挣扎让李明变得烦躁易怒,与雪梅的争吵日益频繁。

雪梅察觉到了丈夫的变化,内心充满了不安。

最终,现实的考量压倒了情感和责任。

李明向雪梅提出了离婚,理由是两人出身背景不同、文化差异太大,勉强在一起只会更痛苦。

面对丈夫突如其来的决绝,雪梅感到陌生而绝望,被迫接受了离婚的现实。

在李明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的那天,雪梅抱着女儿,追到村口,拉着他的手跪地哀求,希望能带上她们母女一起走。

李明只是狠心甩开,留下一句“咱们到头了”,便头也不回地踏上了返城之路。

回到上海后,李明在家庭的帮助下,生活很快步入正轨。

两年后,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与一位上海本地女子结婚。

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机遇,李明后来还创办了一家工厂,成为了旁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然而,人到中年,这段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婚姻也因感情淡漠而走到了尽头。

经历了事业起伏和情感波折的李明,在孤独中开始回忆过往。

雪梅的温柔、善良和对家庭的付出,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

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当年抛弃的,或许才是最珍贵、最适合自己的伴侣。

强烈的悔意驱使他下定决心,要回到农村,寻找雪梅,祈求她的原谅,希望能破镜重圆。

当他几经周折找到那个熟悉的村庄,再次见到雪梅时,他看到的是一双平静而冷漠的眼睛。

岁月在雪梅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份因被抛弃而筑起的心墙,却比当年更加坚固。

面对这个曾经狠心离开的父亲,已经长大的女儿更是态度鲜明,只冷冷地说了一句:“我只有母亲,没有父亲。”

李明试图用物质补偿来弥补当年的亏欠,希望打动雪梅的心,但遭到了坚决的拒绝。

雪梅用沉默和疏离,清晰地划清了界限。多次尝试复婚无果后,李明只能带着满心的悔恨和失落,黯然返回上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有些裂痕一旦产生,便再难弥合。

李明晚年定居上海,生活归于平淡,偶尔会向身边人提起这段往事,言语间充满遗憾。

雪梅则一直在农村生活,女儿成家后,她独自守着老屋,生活简单宁静。

有记者在2023年回访当年知青点时曾试图了解她的近况,她婉拒了采访,只通过女儿表示往事已随风,不愿再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