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北新区新城子街道福宁社区,总能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红马甲、臂戴红袖标,时而驻足观察,时而与居民亲切交谈。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平凡的日子过成了守护社区的诗,让“平安”二字在邻里间落地生根。今年以来,福宁社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打造专业化平安守望员队伍,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矛盾调解
一句“我来劝”,解开邻里“千千结”
“张姐,您消消气,老李也不是故意的,咱楼上楼下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上午九点,平安守望员关丽萍、白靖昆正拉着福宁公寓的两户居民说话。原来,楼上李大哥家孩子练琴到晚上十点,楼下张姐家孩子要学习,双方为此吵了好几次,差点动手。
关丽萍和白靖昆先到李大哥家,笑着说:“我知道孩子学琴不容易,但咱能不能跟孩子商量下,晚上九点后改练基本功?”又转头劝张姐:“孩子练琴也是好事,咱先忍过这阵子,我让老李给家里装个隔音垫,您看行不?”她跑前跑后协调了三天,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李大哥还特意给张姐送了袋水果赔礼。
这样的调解,在守望员的工作中是常态,小到垃圾堆放、噪音扰民,大到漏水纠纷、宠物冲突,调解成功率达98%。他们总结出“耐心听、换位思考、找平衡点”的“调解三字经”,让社区里的“疙瘩”越来越少,笑脸越来越多。
平安建设
一双“火眼金睛”,织密社区安全网
“小董,你看这变电箱外墙都要倒了,万一漏电可咋整?”平安守望员鄂志红巡逻时,发现福宁小区35-1号楼楼下变电箱存在安全隐患,她立即设置警戒线,并第一时间上报到社区。等待维修期间,她还守在旁边提醒路过的孩子:“离这儿远点,不安全!”
在平安建设上,守望员们个个是“有心人”。他们每天早晚两次巡逻,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灭火器是否过期、单元门是否关好。遇到陌生面孔,会主动上前询问;看到楼道里堆放易燃物,会及时劝导清理;发现电动车飞线充电,会当场制止并帮忙挪到充电桩。半年来,他们累计排查安全隐患86处,其中及时整改消防通道堵塞、电器线路老化等重大隐患36处;协助社区开展反诈宣传20余次。
帮扶困难
一份“常惦记”,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家住银河街97号楼的李大爷今年82岁,腿脚不便,子女在外地,住在同楼的平安守望员陈绍绪每天陪着李大爷在楼下遛圈儿,在一次遛弯中发现楼东侧一处地面出现塌陷,他第一反应“这可是个安全隐患”。
陈绍绪没有丝毫犹豫,自掏腰包买来材料,主动承担起路面修缮工作。他朴实地说:“这个楼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要是真在这个地方摔了那可不是小事,作为平安守望员,我就该守着我这帮邻居们,谁家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我也会去帮忙,让有需要的人不再孤单。”
环境维护
一双“勤快手”,荒地变身“打卡地”
守望员卢宝玉在巡逻中发现福州路一小区内的一块绿地长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不仅严重影响小区美观,夏日也招蚊虫。于是,在党员卢宝玉的带领下,一支由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组成的“茗心小队”迅速成立。大家纷纷投入到绿地改造工作中。除草、翻土、施肥、播种……在他们的巧手下,曾经杂草丛生的角落如今繁花似锦,居民王阿姨赞不绝口:“环境变美了,我们的心情也跟着美起来了。”卢宝玉笑着说:“花坛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凝聚了邻里的心。”
从调解矛盾的“和事佬”,到守护平安的“巡逻兵”,从帮扶困难的“贴心人”,到美化环境的“清道夫”,福宁社区的平安守望员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守望”二字的重量。他们不是超人,却用平凡的行动,让社区更平安、更温暖、更整洁。正如居民们所说:“看到红袖标,心里就踏实,这就是咱社区最亮的‘平安符号’。”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李莉